在本月初收官的首屆“海絲杯”海峽兩岸(泉州)工業設計大賽上,臺灣藝術大學劉禹彤的《共生Symbiosis(庭院植栽之灑水器具)》,以及天津美術學院李春雨、于凡雅、李琳、舒玉婷的《洛陽橋IP形象設計:萬安橋團》,從2870件作品中脫穎而出,分獲“智造+科技創新”組和“非遺+文化創意”組金獎。
泉州網12月18日訊 (記者 蔡紫旻 通訊員 程小嬌)在本月初收官的首屆“海絲杯”海峽兩岸(泉州)工業設計大賽上,臺灣藝術大學劉禹彤的《共生Symbiosis(庭院植栽之灑水器具)》,以及天津美術學院李春雨、于凡雅、李琳、舒玉婷的《洛陽橋IP形象設計:萬安橋團》,從2870件作品中脫穎而出,分獲“智造+科技創新”組和“非遺+文化創意”組金獎。
工業設計對于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意義重大。泉臺在工業設計與制造業領域存在的產業互補,正成為推動兩岸融合的新切入點——對接兩岸知名院校,聚焦青少年群體,舉辦形式多樣的工業設計活動,既能增進兩岸青少年交流互動,又能推動臺灣的工業設計與泉州的制造業形成融合。
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今年啟動的海峽兩岸青年陶瓷創客“i-china”招募計劃,仍然吸引許多臺灣年輕人通過線上形式參加。最終入選的創客團隊,可入駐德化陶瓷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,并獲得孵化經費和品牌、產業鏈、資源、輔導等全方位支持。臺灣青年白庭瑄就通過臺北的“泉州設計中心”平臺,以陶瓷結合綠植的“白鳥部屋”創業項目,入選項目評比30強名單。他說:“泉州有豐富的制造業基礎,可以幫助我完成設計理想,很期待未來可以在德化創業?!?
針對兩岸年輕人群體推出的創業創新活動,與泉州產業對接,力爭實現年輕人創業創新與當地產業轉型升級的雙贏。如持續開展的海峽兩岸大學生設計工作坊、海峽兩岸大學生設計營、兩岸青年人才文創設計邀請賽等多項設計實踐活動,今年采取線上舉辦的創新方式,依然吸引許多臺灣高校學生踴躍報名。全新啟動的海峽兩岸青年陶瓷創客“i-china”招募計劃、2020“創客中國”海峽兩岸新興產業中小企業創業大賽,則旨在促進臺青項目落戶泉州。
泉臺青少年的交流活動,不僅在設計領域“多點開花”,也在更廣泛的領域里“百花齊放”。加強研學游學資源開發,通過培育泉州特色旅游資源,進一步吸引臺灣青年來泉。今年前三季度,全市共計吸引近3萬人次臺灣青年前來研學游學。
記者從市臺港澳辦了解到,今年以來,我市扎實推動各項臺灣青年工作落實落細。截至目前,全市申請就業補助臺青71人,累計征集對接引進臺灣青年的工作崗位196個,組織各類泉臺青年交流活動40多場次,近4萬人次臺灣青年參加線上線下活動。
人大代表建議回顧
2020年市兩會上,晉江市人大代表團的施丹凝提出《關于發揮優勢 合力推動臺港澳青年交流工作的建議》。建議要充分發揮泉州對臺港澳青年交流工作的優勢和作用,圍繞團結廣大同胞這一主線,準確把握導向,積極探索新時代臺港澳青年交流工作的特點規律,推進產業對接、文化交流、民間交往、青年交流,在求學、就業、生活等方面為臺港澳青年提供更多機會。要強化根脈意識,打響文化、民俗、宗教信俗等特色品牌,打通對臺交流工作的對接渠道,建立聯絡聯誼、學術交流、培訓研修機制。
[ 編輯: 郭思婧 ]